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税务局 媒体视点 海岛发展征程中跳动的税收音符

时间:2023-03-11 19:03:43 | 作者:娱乐前沿网 | 点击: 164 次

税务干部走进海港码头,辅导企业用好减税降费政策。 顾迎亚 摄

从第一艘远洋渔船出海,到面向全球市场的渔业;从偏远渔村逐梦海洋,到吞吐量居全球第一的国际大港。

沧海桑田,舟山巨变的70年,是几代海岛人青春逐梦的70年,是海岛税收不断革新的70年,折射着共和国税收事业的日新月异。与地方经济社会同茁壮、共成长,舟山海岛税收70年发展路非比寻常。

“老船票”讲述

海岛办税路径演变

“我的人生就是这一沓厚厚的船票啊。”打开妥帖包裹着的干净格子布,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讲述着岁月的变迁。里头整整齐齐码着数沓大小不一的船票,泛黄、残破,似乎轻轻一碰便会化作齑粉。这是国家税务总局舟山市税务局92岁的老干部金钦儒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青春”。

1949年,khasiatdaunbidara.com,22岁的金钦儒意气风发,开启了他和新中国一样崭新的税收事业。交通不便的年代,一艘破旧的小舢板承载着新中国税收的种子,在海岛地区慢慢播洒开来。

百废待兴,国家经济领域多项关乎国计民生的改革政策似乎依旧与这个偏远闭塞的小渔村相隔甚远,税收工作更像是摸着石头过河。金钦儒回忆道,当年他三天两头上山下海,赴田间码头上门做纳税人工作,靠海吃饭、看天谋生,手工计税的繁琐、离岛交通的不便,当时的海岛办税有太多困难。

1980年,更专业的一代税务人从财税学习中磨砺而出,接过了承载着父辈梦想和希望的税收事业。1982年,随着税务事业的队伍日益壮大,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海岛税收事业中。1985年,“税政101”“税政102”两艘以税政命名的铁皮船应运而生,能抗更大风浪、能去往更远的海岛。从渔民摇摇欲坠的小舢板到以税之名的铁皮大船,海岛税务部门一步步尽全力拉近与海岛纳税人的距离。

没有计算机设备辅助,更没有完备健全的系统化征收手段的年代,风浪中颠簸前行的小船便承载着税务人的勤勉与担当。海岛纳税服务变革的历程,办税模式的转变、办税流程的精简无不印刻着岛城税务优化办税服务的点点努力。

2009年海上办税服务站成立,2021年海岛纳税人自助诊疗队成立,2021年网络电子税务局正式启用,同年掌上办税app面向纳税人推出,2021年云上办税加油站投入服务,各式各样简化流程、优化体验的举措不断推陈出新。舟山税务围绕“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标,统筹推进税务数据联网应用,大力破除数据共享限制瓶颈,交出了一份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化“答卷”——努力打造以“一网通办、一表集成、一次办结”为主要内容的便捷式服务体系,将大多数业务从线下办理移至线上办理、O2O融合办理,让纳税人办税多走“网路”、少跑“马路”。

从一张船票到一条网线,从一把算盘到一套系统,从上门征收到自主申报,从翻山跨海到足不出户,新中国成立70年来,办税便利度越来越高。据统计,2021年舟山业务网上综合办税率达84.73%,其中包括电子税务局和APP掌上办税。不仅如此,“互联网+智慧税务”模式的普及还释放出叠加效应。浙江税务与阿里巴巴“钉钉”、支付宝合作,推出“丁税宝”、征纳沟通平台等服务方式,实现税企沟通、信息定制、智能填报、视频直播移动服务。

1993年,舟山税务干部摇着小舢板前往海岛宣讲政策。 陈伟放 摄

“旧渔船”见证税收助推企业成长

无数船灯一港收,渔灯点点漾中流。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让海风吹进了舟山人的每一个汗腺。

1958年3月,几张板凳、一张桌,在弥漫着鱼腥味的码头小角落,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的前身舟山水产联合加工厂成立了。

“真是一炮打响啊。”头发花白的董事长董恩和至今仍记得1986年“明珠牌”鱼片干首次走出舟山大门,获得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也是在同一年,渔业税开征,董恩和拿着当年沉甸甸的账本主动上门缴税,为国作贡献的荣耀感和责任感让他心头暖暖的。

1994年,远洋捕捞免征所有税款,舟渔公司购置捕捞船,将原材料供应地拓展至海外。

2008年,国家将水产品的退税率从5%提高到了13%,受其鼓舞“明珠”首次尝试走出国门并创造了惊人销量。

2021年,财税75号文件首次明确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舟渔公司随即购买新型生产设备,增设生产线,成为岛城首家从水产品粗加工向精加工变革的企业。